李敢 | 不热爱生活的人,很难做出好设计

设计访谈2020-10-21

△设计师李敢 

淘宝神人& 躺平设计大赛 年度住宅设计奖

82年生的李敢,给人感觉更像90后。


他的设计之路稳打稳扎,从建筑出身,一路变成家装设计师、工装设计师、创业者,获奖无数客户不断。


同时,他也能兼顾好丈夫、父亲的身份,绝不牺牲陪伴妻女的时光。令人意外的是,他还有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玩滑板、打篮球、摄影......因为热爱咖啡还开过咖啡店,甚至把咖啡吧台复刻到家中。


设计师李敢的人生诠释着一个简单的信念:不热爱生活的人,很难做出好设计。


01/ 我的生活不止是设计

与很多设计师一样,李敢也将自住宅打造成了自己的作品。第一套自住的房子在网络走红后,他迅速打开了住宅设计的市场。

●  李敢2017年家


当时大女儿尚小,李敢便将房间设计的主要心思放在了照看孩子上。北面的房间和厨房被他打通,连接成开放式的厨房及餐厅,一方面满足了大人对烹饪及烘焙的需求,也能随时保持和女儿的互动。

在客厅里,李敢也没有设计传统的电视背景墙,而是把沙发区布置成读书休闲区,阳台和客厅之间的隔墙也被拆除,他和妻子的工作台也在客厅里,从而尽可能地增加了一家三口在一起交流和互动的时间。

如今,李敢的大女儿已经快四岁,家里也多了一个小朋友,为了方便未来孩子上学一家人搬进新宅,住宅的功能需求也因二胎的到来而变化。李敢将这次房子设计理念称为“颜控眼中的实用主义”

与上一套房相比,这套高层住宅承重墙很多,更有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不是为了突出设计感,而是考虑在户型改动上不能特别大的前提下做出亮点,让它又好看又好用。”

●  李敢2020年新家

尽管和孩子的互动仍然是李敢不会放弃的一点,但因为晚间和周末常需要加班,为了偶尔避开孩子的干扰专心工作,他在客厅里面盖了一个“山洞”作为办公区,从而保证和外部空间一定的阻隔,也增加了趣味性。

由于李敢和妻子有每天早上喝咖啡的习惯,他将原来西厨里的水吧功能设置在了餐桌的旁边,形成了功能交替,用完早餐后也能迅速地清洁打扫。

此外相比起上一套房以白灰和原木色为主,这次李敢加入了更多大胆的色彩尝试,使用了更多的莫兰迪色系,总体用色加上不同的乳胶漆墙纸等有近30种。

在儿童房里,床的护栏和衣柜门板的布料都是李敢和妻子用在日本收集的布料DIY的。“一般设计师会讲,一个家里最好不要超过3种颜色,但是如何用30种以上的颜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也能成为设计的亮点。”

用心打造的家便会用心居住,尽管工作繁忙,李敢仍然会要求自己每天晚上回家吃饭,在晚餐时间和家人一起聊天,饭后又陪伴孩子做手工,画画,上网课,等9点后孩子睡了又重新沉静下来投入工作,让睡前的三个小时成为一天里的第二个工作时间。

● 李敢与女儿


很多人都很羡慕他对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把握,李敢直言,答案十分简单,“首先就是对一天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严格管控,在白天,对所有工作都要有详尽的规划,保持高效率,才能确保你还能腾出更多的精力留给家庭和自己。”

李敢将这样的好习惯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陪孩子骑平衡车的时间正好也能玩儿一下自己心爱的滑板,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的一个小时,他也会好好利用起来,主动和孩子交流,去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和最近的兴趣,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教育,“我更希望她能敢于尝试一切,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全面的人,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李敢坦言,能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队小伙伴对自己的支持。“我觉得我们像一支球队。”如今,他还保持着和朋友每周打一次篮球的频率,李敢觉得,这种相互支持合力上分的氛围也和自己团队的气质不谋而合。


02/ 开放包容的设计思维



在组建自己的团队之前,他也曾经历过长达十多年的一个人仗剑走天涯的时光。


李敢与设计的结缘自小而始,开放而自由的家风也从李敢父亲一辈就传承了下来。“我玩滑板,看漫画,做手工,家里大人都很支持,甚至我爸爸那时候也会参与进来,给我许多想法。”当李敢提出想买工具袋时,父亲就鼓励他:“你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工具袋呢?”


于是,李敢就动起了自己穿不下的牛仔裤的主意,把裤腿给剪掉,最后做成了可悬挂于墙面的袋子,父亲又帮忙缝制了一些口袋,整个成品就摇身一变成了他想要的工具袋的样子。


从此,李敢的家里就充满了他的改造痕迹,用旧轮胎和玻璃台板做的茶几摆进了客厅,坏了的单门冰箱加上层板后制成了他的新书架,又喷上了类似如今流行的蒂芙尼蓝的漆色,用久后又被李敢二次设计,贴上了海报改的拼贴画,焕发了新的斑斓生机。

李敢觉得,家里的支持帮助他早早完成了思维模式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开放包容,善于琢磨也拥抱变化的人,更让他早早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室内设计专业,后来又在一所著名建筑事务所一干就是七年,做到了最高的位置,发觉自己到了瓶颈期。

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汪洋。于是他开着车走遍了北京上广深,又去了港澳和其他国内设计走在前列的城市,之后和妻子一起赴海外展开了地毯式的深度游。尽管做了大致的攻略,但他常会惊喜地发现,在前往计划中的地方的路途中,发现了更有趣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在日本的时候,李敢曾在路边仔细看一个工人做玻璃看了半天,看着别人用纸条一样的专业工具一道一道地完成自己的工艺,感触良多。


那时候就给了我启发,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设计或者施工做不好,而是我们这边的设计师也好,施工人员也好,对自己没有要求。”李敢觉得,自己所谓的瓶颈期也是一样,不是自己没办法再向上攀登,而是应该提高标尺,再对自己多“要求”一些。

●  商业设计——酒吧BINARY

●  商业设计——邦喜展厅


回国之后,他进入了南京一家设计院工作,在那之前先帮自己和妻子打造了一间精品咖啡馆。意外的是,这家咖啡馆给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小型商业设计的客户。“也正是因为做了这些项目以后,我才觉得我自己的兴趣点在中小型商业这个板块。”


李敢逐渐意识到,设计院所对接的大型地产公司的设计在他看来越发呈现出套路化的趋势,并不能给他足够的空间施展创意,于是在帮助搭建了院内的室内设计团队之后,就跳出了体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图盈拓新。

● 图盈拓新主要成员


异曲同工的是,当李敢自己家的设计方案曝光后,又不断有家装的业务主动找上门来。敢于尝试的人总是会在又在变化中找到了新的机遇,这一次,他再一次以开放的心态自信无畏地接住了上天递来的转型的橄榄枝。



03/ 设计师是导演,也是制片人

就如同被人们熟知的“Less is more”,李敢也一样有自己的减法设计哲学

理念听起来简单,背后藏着的对工艺的理解,材质的运用,造价的控制等复杂性却让他明白“减法”二字的不容易。“可落地性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必须问自己,工人是否能做得到?尤其是,中国的工人是否能做得到?就算能做到,我们的预算足不足以支撑?” 


做减法还意味着设计师对房子的留白,在他看来,每个家都不是静态的,它作为生活的容器,一直处于进行时。“因为家庭成员自己也在成长,也会慢慢变化,那么他们的需求也会变得不一样,所以,设计绝不能只满足当下,而要考虑未来5年后的使用场景。”


在设计的创意上,李敢的团队常常采用反向思维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为什么主卧的床边一定要有两个床头柜?为什么沙发前面一定要留有茶几?为什么灯一定要做对称的?”李敢发现,当不断对自己提出反问句时,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就更容易迸发。


此外,他们尤其注重从业主本身的职业属性,审美喜好和生活方式出发进行定制。

●  住宅设计《南京德基世贸壹号》


“比如,就算是同样喜欢机车,喜欢潮玩,走潮酷的调性,不同人也会被给予个性化的设计。”去年淘宝神人& 躺平设计大赛 时,李敢的投稿作品是南京德基世贸壹号的一个大平层住宅。

由于屋主喜欢运动,李敢设计了一间健身房,还定制了一幅南京马拉松地图的不锈钢板雕刻装置画,充分地把对方喜欢的属性运用到设计场景和手法中。

有时候,李敢团队基于对客户的了解甚至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细节。“当你的鞋柜门如果是双门时,你会不会经常发现,自己只能放得下三双半的鞋子?因此有一双总会被上下叠放,时间久了,鞋型也就损伤了。” 李敢表示,明明是规划的时候多15公分把3双的空间变成4双就可以做到的事,很多设计师却往往根本不会考虑,包括客户一般穿什么鞋子比较多,鞋子数量有多少以及未来3到5年可能的增量,这些都会相应地影响到鞋柜的高度,以及该预留的空间。 


十六年里从建筑设计,商业设计到如今的住宅设计,李敢的经验告诉他,真正好的家装设计师更需要深入解读和思考生活才能解决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只负责画好看的效果图却丝毫不接地气,把所有执行的麻烦都扔给三方。一间房子的设计落地也正如一部电影的成片一般,设计师除了担任导演,更肩负起了一部分制片人的工作。 

●  图盈拓新工作室


当然,尽管现在住宅设计已经在团队的业务版图中占到了40%,李敢仍然把多业态同步进行作为这个处在上升期团队的发展方式。团队的伙伴们总开玩笑,将工作室比作一家设计杂货店一样,什么都做,民宿、买手店、医美店……加起来可能有十几二十种,项目累起来也有两三百家。

“如今,同质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好看,但如果不看公司名,你会觉得好像是一个公司做出来的。”李敢的工作室一直把独特创意作为自己的取胜之道。


新搬的办公室也成为了团队进行“创意练笔”的试验田,对一些常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用DIY享受再创造的乐趣。在废旧的纸箱上喷漆涂鸦,在老冰箱里加入仿真的植物,再放上罐装饮品和色彩亮丽的小手办做出小场景,工作室也成为创意的孵化园,是这个年轻而热血的团队描画梦想的地方。

●  图盈拓新团队与工作室


翻看着所有做过的案例,李敢发现,工作室的客户大部分也是对设计的开放度更高的年轻人,他们注重效率,对设计师的信任度也更高。


“未来5年到10年里,他们也会从很年轻到年轻,或者从年轻到成熟,从成熟到更成熟,他们在成长,所以我们也一样在成长。“李敢希望,团队能和这些80-95年生人互相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在设计的理念和审美上保持开放,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成为更好的自己。